将科学家驱赶进市场之后,我们会得到什么?我们又会失去什么?当我们的科学家不受到重视,当全世界的科学家不受到重视的时候,将会发生什么?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超导》或许会做出来回答。
(相关资料图)
这是一部讲述了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内科学家以及国际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参与这次革命的科学家们或许今天已经被很多人忘记,但是他们在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究竟怎么选?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八十年代中期,国际物理学界在低温物理超导研究领域开始了竞争,此时此刻,国内的物理学界也不甘人后,然而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国际方面的竞争压力,同时还有来自国内的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作用之下,作为高能物理研究员的学者专家们并没有享受到太多的红利,反而是原本的研究因为不能很好的产生效益而一再被搁置。青年学者贝小知与国内物理专家林亚眠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然而困扰这个研究小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国内外的技术差距,而是经费。对此,贝小知使尽了浑身解数,最终得到了微小的赞助,研究得以进行,然而却因为他们错过了最佳时间而错失了物理学最高奖项。
《超导》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该片类型上属于为数不多的反映了当代中国科技者尴尬窘境,同时也从侧面论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科学技术不能及时的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时候,那么看似宽松自由的市场经济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这些潜心研究的人。因为他们无法产生更大的价值。相反,如果市场经济对于一个专家学者非常看重,那么它所看重的会是这个专家学者的研究发明吗?并不,市场经济并不关心他们所研究的领域的长远意义,而是关心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会不会对于当下产生效益,能不能对于自己的企业有实质性的帮助。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认为国内的专家学者们的生存条件太差了,得不到很好的待遇,却在做着很高深的研究,这并不是对等的。当然,放弃国家的学术环境来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然是会收获很多利益,然而这些利益是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深刻绑定的,如果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市场有重合的部分,那么研究会异常的顺畅,因为重合部分会带来机会收益,这也是市场愿意投入的基础条件。然而这并不是每一个专家学者所期待的。
《超导》中为了产生对比,专门设置了一个日本国的专家学者的遭遇,他同样是一个研究型的学者,同样的因为国内的国家机构不重视自己的研究,然而当市场对他抛出来橄榄枝的时候,看重的却不仅仅是他的技术,而是他刚好与资本所期待的研究领域有所重合,因此,他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然而当这个领域与市场相悖的时候呢?贝小知开始与企业家联合的时候,并没有一帆风顺,而是遭到了很多的闭门羹,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很简单,林亚眠教授研究的领域并不是一个当时的国内市场所重视的领域,因为林亚眠教授研究的超导现象并不能世界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当贝小知开始与各个企业家联合的时候,并没有谁愿意对于这样一个新兴领域有任何的好感。闭门羹也就情理之中。
你能说这些企业家对于国内的研究环境具有破坏性作用吗?当然不,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内盛行的理念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技工贸原来是正途,然而到了八十年代,贸工技开始盛行,以至于后来工技被放到了一个非常卑微的地位,这个时候,谁能赚钱,谁就是王道,而那些暂时没有经济效益的团体,自然不会被普罗大众的企业家所接受。
贝小知最后筹措的资金的来源也是源于一个对于高能物理没有任何研究的企业家,他看重的并不是林亚眠教授的研究,而是贝小知的一副收藏着的画。这种讽刺,这种屈辱,或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然而就在这样的严酷的环境下,林亚眠教授依旧是秉持着一颗学者的初心,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这种选择难得可贵。
我们几乎很少有影片来表达国内的研究型的学者们的喜怒哀乐,媒体更多的是用一种猎奇一样的心理去看待这些默默无闻做着研究的人,媒体关心的是他们与正常人在生活中的反差,而他们在研究道路上经历的艰辛往往总是被一笔带过。而《超导》的上映,则是对于这样一种现象的补充,原来教授学者们需要克服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几个词会更加的艰辛,原来教授学者们需要走的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坎坷。
《超导》无疑在一众国产电影中丰富了类型,我们需要更多的类似的电影来丰富我们原本就单调的商业电影,这或许是国内电影人应该重视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不需要长篇巨著,我们需要的或许仅仅是一个个真诚的故事,以及一些愿意讲述这些故事的人。
你好,再见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