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开创性的研究有可能为显着延长电池寿命铺平道路。
现在,电动汽车、手机和无绳电动工具等大量日常用品都依赖可充电电池。然而,这种增长趋势确实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出于安全考虑,某些手机被禁止在航班上使用,而据报道,一些电动汽车起火了。这主要是由于当代商用锂离子电池对机械应力的敏感性。
这些问题的新兴解决方案可能是使用“固态电池”。这些电池通过用陶瓷离子导体等完全固体材料代替液体芯(称为电解质)来偏离常规。因此,它们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机械坚固、不可燃、易于小型化和耐温度波动。
但是固态电池在经过几次充放电循环后就暴露了它们的问题:虽然电池的正负极在开始时仍然相互电隔离,但最终它们通过电池内部过程相互电连接:“锂树突”在电池中缓慢生长。这些锂枝晶在每次充电过程中一步步生长,直到两极相连。结果:电池短路并“死亡”。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确切物理过程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
由 Hans-Jürgen Butt 部门的 Rüdiger Berger 领导的团队现在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使用特殊的显微镜方法更详细地研究了这个过程。他们研究了锂枝晶从哪里开始生长的问题。是不是像在流石洞里,洞顶长出钟乳石,洞底长出石笋,在中间汇合,形成所谓的“石笋”?电池没有顶部和底部——但树突是从负极长到正极还是从正极长到负极?还是它们从两极平均增长?还是电池中有特殊的地方会导致成核,然后从那里开始树枝状生长?
Rüdiger Berger 的团队特别研究了陶瓷固体电解质中所谓的“晶界”。这些边界是在固体层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陶瓷晶体中的原子基本上非常规则地排列。然而,由于晶体生长中的微小随机波动,会在原子不规则排列的地方形成线状结构,即所谓的“晶界”。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